【題目】閱讀下列材料,回答問題。
材料一:(江南)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;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,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;放火燒荒,耕種水田;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,沒有非常富裕的人。
——《史記》對江南地區的描述
材料二:江南之國為盛矣。…地廣野豐,民勤本業,一歲或稔(豐收),則數郡忘饑。…絲棉布帛之饒,覆衣天下。(意指江南出產的絲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)。
——《宋書》
材料三:皇帝說:“如果名不正言不順,那么各種制度就不能確立。現在要禁用鮮卑語,統一使用漢語。那些30歲以上的人,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,可經允許他們不立即改變。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,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,如果明知故犯,就要降職或罷官。”
請回答:
(1)《宋書》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《史記》里描述的漢朝時的江南有什么不同?
(2)為什么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開發?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何重大的影響?
?
【答案】
(1)《史記》反映了漢朝時江南經濟發展落后,而《宋書》則反映了南朝時江南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,有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北方。
(2)原因: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的自然條件;北方人口大量南遷,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;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,社會秩序較為安定。影響: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,為經濟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。
【解析】
試題分析:(1)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。根據材料一:人們靠采集漁獵為生,“放火燒荒,耕種水田;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,沒有非常富裕的人。”可見當時江南地區落后。材料二中“地廣野豐,民勤本業,一歲或稔(豐收),則數郡忘饑。…絲棉布帛之饒,覆衣天下。”可見江南經濟發達。故本題答案為:《史記》反映了漢朝時江南經濟發展落后,而《宋書》則反映了南朝時江南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,有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北方。
(2)本題主要考查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開發原因及其影響。根據所學知識可知:魏晉南北朝時期,江南地區相對安定,北方戰亂,人口大量南遷,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;加之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。故此江南經濟得到發展。江南地區的開發,為經濟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。
故本題答案為:原因: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的自然條件;北方人口大量南遷,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;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,社會秩序較為安定。影響: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,為經濟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。